坚定文化自信 筑牢理想信念

来源:榆林日报     作者:宋锦宏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0-04-22    浏览次数:

使用Ctrl M可保存网页为图片

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廉政文化遗产,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,筑牢理想信念,构建“三不”机制,从严治党,推进党风廉政建设,做“忠诚、干净、担当”的纪检监察干部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陈子昂是初唐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,不仅以豪迈俊逸、悲壮慷慨的艺术风格掀起一场唐诗风骨革命,一扫六朝颓风,开风气之先河,更以忠、廉、义、侠的人格精神,将“千古文人英雄梦”演绎得荡气回肠。陈子昂有一个座右铭,其中有一句是:“从官重公慎,立身贵廉明。”

公元683年,唐高宗李治驾崩,大臣们为送不送皇帝的灵柩回长安而争论不休。他上《谏灵驾入京书》云:扶柩回京,劳民伤财,与其大费周折地送先帝灵柩回长安,不如就近葬于洛阳。武则天看了陈子昂的谏书大加赞扬,立即召其问政。陈子昂见解独到,句句说到了武后的心坎上,不久就被任命为麟台(秘书省)正字。事后,他收到大量同僚送的贺礼、贺信,但他一一退回。

翻开史书,于谦的《石灰吟》“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”这首诗流传甚广。他一生正直清廉,扶危定倾,成为国家柱石。他说:“名节重泰山,利欲轻鸿毛。”他在江西、河南等地任职时,每次入京议事,从不带任何礼品。有人劝他说:您不肯送金银财宝,难道不带点土特产去?他潇洒一笑说:“吾唯有清风而已。”于谦不送礼也不收礼。景泰帝因于谦精忠报国、战功卓著,派人给他送了一只玉猫金座钟,也被拒之门外。于谦不仅清廉自守,对贪污腐败之风也毫不留情进行查处。他为官35年,始终生活素贫、日用节俭、衣无絮帛、食无兼味,“所居仅蔽风雨”,四壁萧然,常被“错认野人家”。他曾做诗形容自己的床:“小小绳床足不伸,多年蚊帐半生尘。”可见其生活清贫,也可足见其矢志不移的道德操守。

张琦(1479—1554)是吴堡县张家墕村人。1531年,他奉命任河南大名通判一职,专管粮饷。这是个肥差,每年都有数百万的粮饷由他接手送往目的地。一次,他让下面的官员预算运送费用,下面的官吏预算一万两,上级准备拨一万两白银。他只用了500两白银就完成了任务,不仅给国家节省了开支,而且还堵住了那些贪官污吏趁机捞一把的漏洞。他在云南任职3年,回乡时仅有行李一担。后来他回到家乡张家墕后,在山上修建了房屋,年年岁岁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读书写字远离政治。有时地方官邀请他,都被他婉言谢绝,始终能独善其身。

在祖国浩瀚璀璨的历史廉政文化中,精典的廉洁故事、正气之歌比比皆是。我们要借鉴历史这面镜子,研究反腐倡廉历史,了解古代廉政文化,考察历史上反腐倡廉成败得失,给人以深刻启迪。我们只有充分汲取有益的廉政文化智慧,才能让廉政文化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锻造出一支忠诚、干净、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。(吴堡县纪委副书记、监委副主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