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八大后,“风清气正”一词被广泛用于表述政治生态。
所谓风,具体表现在党风、政风、世风、民风、学风、作风等;所谓气,具体表现在骨气、志气、节气、正气、民气、人气。
在古汉语中,“风气”一词最早被用来表述空气流动和区域气候,是一个气象学名词,后来在程朱理学中“风气”被赋予了“风尚习气”的全新涵义。
程朱理学发展到后期,按照朱熹的理论,“风”和“气”演变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,朱熹讲“风”是正义的,“气”是邪恶的。因为“风”是个亘古存在的客观事实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无论你是否倡导,它都在那里。这就好比四季刮风,春有东风秋有西风,春季刮东风万物生长,秋季刮西风则万物开始沉寂,生也是善,沉也是善,春秋代序,四季有常,万物得以休养生息,这便是“风”。
相较于“风”而言,“气”是无处不在,顺风它也在,逆风它也在,无风了它还在。朱熹强调“气”是恶的,指的就是无风之气。“气”就好比人的欲望,人心的欲望永无止境,不加限制就会变得贪得无厌,属于自己的想得到,不属于自己的也想得到,这便是“无风之气”。
这种欲望之气一旦出现,就会四处弥散,等到邪恶之气无处不在的时候,反映在社会层面,就是做官的贪,为民的盗。这时就需要一股“清风”涤荡“浊气”,“风清”才能“气正”,只有清风常在,无风之气才会逐渐消弭散尽,这就是“风清气正”一词的具体含义。
“风气”既体现于个体,更作用于社会,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里曾说:“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,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衰替也”。在朱熹的理论里,贤臣是风,小人是气,贤臣小人时时都有处处都在,如果能及时选用贤臣罢黜小人,有风化在,风清气正海晏河清就能实现。
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集中体现在政治生态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,是锻造优良党风政风、确保改革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。”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,就要求全体党员、干部做到自身正、自身净、自身硬,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,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。